培训师语言表达训练 中级班
发布日期:2017-01-04浏览:1054
-
课程大纲
一、培训师语言训练的重要性
本章教学目的:提升培训师对语言表达的重视,提升培训师对语言的理解,提升培训师对语言理论和逻辑的认知
1、表达能力对人生的影响力
2、有效表达能力对他人的影响力
4、表达能力对授课内容教学价值的提升
二、培训是语言表达核心宗旨
本章教学目的:让银行讲师了解本课程的核心教学目的、了解“语言走天下”的实际价值
1、“演说天下”的演说者的世界
2、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说家
3、生活的压力制约了演说者的演说进步
4、情理兼备的演说标准
三、演讲训练从有效自我介绍开始
第一次语言表达训练
本章教学目的:让导师了解每个人的语言基本法、让所有学员用自我介绍的方法相互训练、让每位银行讲师了解自己语言的缺点及问题
1、标准演讲规范性自我介绍要求
2、每人按标准进行自我介绍
3、授课导师为每人填写训练优缺点分析表
4、老师对每个人的训练情况进行口头点评
四、培训师肢体语言训练
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提升老师的肢体语言来提升老师的授课气场,推动学生对内容的接受度、提升老师在讲台上优雅、正式、职业的授课形象,提升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热情与学生对内容的信任度。
——从此规范培训师讲台形象(选择部分内容)
1、肢体语言在授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培训师手部肢体语言训练
3、培训师步法肢体语言训练
4、培训师形体肢体语言训练
5、培训师眼神、微笑、表情训练
6、培训师手、眼、身、法、步结合讲课训练
五、讲师课程语言表达六步骤
本章教学目的:提升讲师授课内容的流程逻辑、提升讲师多元素授课套路、提升讲师对重要内容的驾驭能力和授课质量
1、课程内容所处的社会现象说明
2、理清内容的重要观点
3、对重要内容的举案说法
4、讲述重要内容老师自己持有的观点
5、加深学生对内容的掌握
6、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认知
六、第二次“六组合套路”演讲训练
本章教学目的:提升老师对重要内容的套路性演讲训练、提升老师对重要内容的教学价值、提升老师掌握演讲设计的能力
1、每人6分钟讲课准备
2、每人进行6分钟演讲实战训练
3、所有人给训练者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4、老师为每人进行书面点评
5、老师对每人进行口头点评
七、培训师理性语言训练
本章教学目的:提升培训师课程语言逻辑性、提升培训师重要内容的语言发音艺术与技巧、提升老师整体语言文学水平、提升老师课程开发与课程准备及实际授课中的快速内容内容系统梳理能力
6、理性语言在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7、理性语言视频案例分析
8、顺式理性语言训练
9、序列理性语言训练
10、程式理性语言训练
11、等式理性语言训练
12、定义理性语言训练
13、银行培训师理性内容时发音训练(重点)
——让银行培训师将要说的说清楚、说目标、让学生听清楚、听懂。
八、银行培训师第三次训练——“五叠式”理性语言训练
本章教学目的:提升银行培训师对上一章节进行的五大理性语言的熟练性训练,提升培训师内容与标准语言相结合的训练
1、五大理性语言作业准备
2、小组五大理性语言PK训练
3、小组PK优胜者在班级PK训练
4、导师对银行培训师进行理性语言的优缺点点评分析
九、培训师感性语言训练
本章教学目的:提升老师语言情感的能力、提升老师对描绘性内容的表达能力、提升老师用多种语言情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
1、感性语言在课程中的价值
2、感性语言的分类
3、柔情感性语言训练
4、热情感性语言训练
5、画面感性语言训练
6、体味感性语言训练
7、语音语韵感性语言训练
十、银行培训师第四次讲课训练——“五叠式”感性语言训练
本章教学目的:对上一篇章的五大感性语言进行熟练性训练、提升老师在授课中感性语言的临场发挥能力
1、作业:每人写一段五种不同风格的感性语言文章
2、小组感性语言PK训练
3、小组PK优胜者参加班级感性语言PK训练
4、导师对银行培训师进行感性语言的优缺点点评分析
十一、银行培训师第五次讲课训练——“十叠式”语言训练
本章教学目的:训练银行培训师对前面两大语言训练、十个语言种类的掌握能力,巩固学生所学语言的掌握度、夯实老师综合性语言表达基本功
1、作业:每人写一段五种不同风格的“十叠式”语言文章
2、小组“十叠式”语言PK训练
3、小组PK优胜者参加班级“十叠式”语言PK训练
4、导师对银行培训师进行“十叠式”语言的优缺点点评分析
十二、银行培训师第六次微课程实战讲课训练
本章教学目的:提升老师多语言风格演讲能力,提升老师无多余文字演讲能力,提升老师演讲时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能力。
1、作业:每人组织一个国际民生内微课程课题
2、使用10种标准语言套路进行单次和多次授课准备
3、所有银行讲师轮流进行语言训练
4、所有同学对训练者进行书面优缺点分析
5、主讲导师对每位训练培训师进行书面优缺点分析鉴定
6、由学员代表对训练者进行口头点评
8、第七次训练优缺点自省研讨会
十三、课程回顾与课程结束